2010年3月15日

為孩子投資生命價值 ~ 基督日報@生活

作者:莫非

一般有先見的父母,會懂得為孩子設立信託戶頭,以備萬一,自己有個三長兩短,孩子不會流離失所,無法謀生。但這僅是為孩子的生活投資,有形又有限,可以短期照應,卻不見得對孩子會有一生長遠留存的價值。

身為母親,更應為孩子生命投資一些影響深遠的資產,像什麼呢?

愛裡的美好回憶
许多人在母親過世後,懷念母親,往往不在於她曾送孩子學過什麼才藝,買了什麼衣物。真正會留存在心的,反而是她曾說過什麼愛的語言,做過什麼愛的表示。

小到曾為孩子煮過一碗雞湯麵作宵夜,大到幫助孩子解除一場危機,皆是在愛裡的美好回憶。外子最津津樂道的,就是小時候隔壁著火,婆婆怎樣勇敢地以身撞倒圍牆,大力地搬出家中各樣重要什物。

身為人母,我們傳給孩子什麼樣的回憶呢?是神龍見首不見尾?還是情緒化、易怒、一開口就沒好話?是隨時願意傾聽?還是每次對話都在吼末牷B罵不學好?要記得,孩子將來回憶的,不是我們給了他們什麼東西,而是我們個人對他的所言所行。趁還來得及,要把握時間在愛裡為孩子投資美好的回憶

正面的生活環境
Dorothy Law Notre所寫的一首詩,提到孩子如何在生活裡學習:
如果孩子活在批評裡,他們就學會定罪。
如果孩子活在敵意裡,他們就學會鬥爭。
如果孩子活在譏笑裡,他們就學會退縮。
如果孩子活在羞恥裡,他們就學會罪惡感。
如果孩子活在容忍裡,他們就學會耐心。
如果孩子活在鼓勵裡,他們就學會自信。
如果孩子活在讚美裡,他們就學會欣賞。
如果孩子活在公平裡,他們就學會公義。
如果孩子活在安全裡,他們就學會信心。
如果孩子活在認可裡,他們就學會自愛。
如果孩子活在接納和友誼裡,他們就學會在世界裡找愛。

很簡單的邏輯,孩子不是從我們所說的話來學習公 義、信心或自愛等價值觀,他們是由生活環境裡來學習。 如果他天天被你批評,長大後他也就學會怎麼為別人定 罪。如果他因為家中有些隱藏的罪,讓他引以為恥,長大 後就會一直心存罪惡感去面對人世。

如果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正面的生活環境,充滿容 忍、鼓勵、讚美、公平、安全、接納和友誼,孩子便沒有理 由不變得自信、自愛、有公義,並對世界有基本的安全感 和信心。 所以我們提供什麼樣的生活環境,孩子就學到什麼 樣的價值觀。

是誰的選擇?
聖經約翰三書一章四節裡說:「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,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。」但真正在生活裡,這真是為母的最大喜樂麼?

若問一個母親,什麼能讓妳有最大的喜樂?她的回答很可能是:孩子能上一個好大學,畢業後能有一份高薪工作,再找一位好配偶。當然,若還能孝順母親,生個娃兒抱抱,就可以讓母親笑得合不攏嘴了。很人性,也很基本,這是每個父母的喜樂和滿足。

但是,许多罪也就在安定富裕中產生,所謂的飽暖思淫欲。很多時候父母的滿足,也往往是孩子的不滿足,他們要的比這些更多,或更少。

2008年五月,世界日報報導台灣現在有個現象叫「三低族」。父母一路供孩子讀書到碩士,孩子畢業後卻想當總機接線生。因為他不想太辛苦、太打拼,只想打卡混日子,下班後,還可以繼續跳舞或和男女朋友約會。「三低族」的意思,就是薪水低,職位低,企圖心低。

所以父母的滿足,是孩子的不滿足。父母的喜樂,也可能成為孩子的痛苦。许多東方父母要求孩子讀醫、學法律,或專攻電腦工程等,孩子卻並不想做醫生或律師、工程師。但熬不過父母要求,只好勉為其難地讀。然後有的陽奉陰違,做消極性抗議,資質聰明卻老畢不了業,考不過執照,永遠不去圓父母的夢。

也许有些母親沒有如此極端,但總會希望孩子在未來生命裡,可以有多一點的選擇。许多華人父母選擇移民來美,其實並非為己。按他們自己的意願,還是在國內生活比較容易,同文同種且有既成的社會條件。但為了孩子選擇移民,是欲讓孩子有更多的生命選擇。

但作父母的最終目的,說實在,不應只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,而是讓孩子有能力做正確的選擇。這就不是提供外在物質便可擁有的了。

在信仰中下錨
什麼是正確的選擇呢?如果我們真正認識真理是什麼,真正瞭解基督教信仰為生命可以帶來什麼樣的生命平安,就不會把孩子的幸福全鎖定在物質層面了。我們還會想要兼顧他的品格,他對生命的方向和意義。關照他的靈魂是千瘡百孔?還是完整健全?

也唯有當孩子心裡有真理,才會選擇按真理而行,只有孩子按真理而行,才可能擁有真正的生命平安。他也雪|在生活裡掙紮,也雪|碰見不安定的大環境,但是信仰所賦予的平安,是世人奪不走的平安。真理所賦予的力量,是可以走過苦難的力量。孩子只要心裡有真理,天下之大,我們還有什麼畏懼,他有度不過的難關?有勝不過的試探?

這是為何當有人傳言過來,我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時,是我們最大的喜樂。 但要為孩子在信仰裡紮根,就意味著我們自己的生命,必須先紮根在神的真理裡面。只有自己先在信仰裡活透,才可能拿真理來教導孩子。

當然,沒有一個基督徒是全方位成熟的,每個母親都有跌跌撞撞,摸索追求的時候。但無妨,比較重要的是,我們自己是否對真理有顆渴慕的心?真理是否真的能給我們帶來生命的意義和喜樂?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我們看重真理的態度,嚮往真理給我們的生命力量,進而激發他們也想追求真理的心。

因此,在愛裡的回憶,正面的生活環境,與在信仰中下錨,是我們可以投資在孩子裡的生命資產。這些不會朽壞,可以長存,而且還可以世世代代傳承。只要有心,便永不嫌晚。

本文轉載自真愛家庭雜誌第42期,經刊主同意后刊登。
 
版權聲明:本文版權歸基督新報所有。未經基督新報授權,任何印刷 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。
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轉載 ,但須註明出處及鏈接(URL)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